“中國動向將引領世界方向”——從上海車展看汽車創新潮
4月21日,新華社《經濟參考報》刊發題為《中國汽車產業站上創新潮頭》的報道
新華網上海4月21日電(記者 王辰陽)為了2023上海車展的相關活動,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董事會成員半數來華;沃爾沃汽車首席商務官兼副CEO安伯揚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次上海車展他最強的感受,是從中國同事那里學到的新詞“卷”;小米沒有參加上海車展,創始人雷軍卻在18日晚于北京完成新聞發布會后,19日馬不停蹄趕到上??窜囌?,為后續參展做準備……
作為今年全球第一場A級車展,4月18日啟幕的第二十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匯聚了1000多家企業,展出總面積超過36萬平方米。中國人講究“逢五逢十”,在這場以“擁抱汽車行業新時代”為主題的盛會上,有逐浪者,有觀潮人,汽車產業朝著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奔涌無前。
中國汽車動向將引領世界方向
“回到中國太OK了!”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董事會主席康林松這次來到中國發起了朋友圈。言語之外,展品的情況更能反映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梅賽德斯-奔馳攜全品牌27款車型登陸上海車展,包括1款全球首秀和5款中國首秀。
大眾中國帶來了2款全球首發車型和20款電動化車型亮相2023上海車展。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奧博穆說:“憑借強大的創新活力,中國正成為全球汽車產業重要的引領者?!?/p>
4月18日在2023上海車展拍攝的保時捷Vision 357概念車。新華社記者 辛夢晨 攝
我國汽車產銷總量已經連續14年居全球第一,越來越多的跨國車企喊出“在中國,為中國”的口號。我國汽車產業對高質量發展的追求與努力,在全球汽車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后,日益顯現出引領姿態。
缺席了本次上海車展的特斯拉,不久前剛剛宣布要在上海新建一家超級工廠,規劃生產超大型商用儲能電池Megapack,初期規劃年產商用儲能電池可達1萬臺。特斯拉CEO馬斯克不止一次贊賞了上海超級工廠對企業的貢獻。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作為首家外商獨資車企,在2022年頂住壓力完成了75萬輛產能在全球居首,車輛不僅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歐洲、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地。
我國汽車產業的引領力不僅體現在生產能力上,更多的全球企業選擇在華投資建立研發中心、設計中心,還有很多中國企業走向海外。2023上海車展首日,大眾汽車集團宣布投資約10億歐元,建立聚焦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的研發、創新與采購中心,新公司將落戶合肥。今年2月,福特宣布將投資35億美元在美國密歇根州建設一座全資磷酸鐵鋰電池工廠,由寧德時代為生產提供技術與服務支持,這兩家企業在2023上海車展上成為鄰居。
數據顯示,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全球市場占有率分別為37%和43.4%。在此次車展上,寧德時代發布了創新前沿電池技術——凝聚態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高達500Wh/kg,可快速實現量產,開啟載人航空電動化的全新場景。
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說:“我們不斷在材料、結構、極限制造和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探索,利用清潔高效的電力系統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為主的固定和移動能源系統,相繼創造了鈉離子電池、M3P、麒麟電池、凝聚態電池等技術,為碳達峰碳中和助力?!?/p>
積極的市場競爭從來不是“零和博弈”
4月18日和19日是2023上海車展的媒體日,這兩天在“四葉草”展館內舉行了151場新聞發布會,再創新高。本屆上海車展的人流量預計更是達到百萬。
在本屆上海車展上,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察看了中外參展車企首發新品及最新技術,就汽車產業發展與中外展商深入交流。他表示,要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提升展會能級、拓展平臺功能,為各類車企在滬創新發展創造更好生態、提供更優服務。
4月18日在2023上海車展上拍攝的上汽飛凡F7新能源汽車。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小米布局汽車賽道,被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是有力的市場競爭者,小米集團創始人兼CEO雷軍以“同行”身份來逛上海車展,不僅沒有被認作是“冤家”,還受到各家企業的熱情接待,被抓拍的照片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不少專業人士表示,有人抱怨中國造車太“卷”,但積極的市場競爭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同奔赴星辰大海。
蔚來和小鵬這兩家被稱為“造車新勢力”的企業,在車展上的熱度超過很多傳統車企。蔚來總裁秦力洪表示,汽車工業已經深度全球化,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德國、日本,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造出一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汽車。全球合作、全球布局是汽車工業的基本規律。
在車展前夕舉行的2023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論壇上,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總經理原誠寅表示,過去幾年有很多企業希望以自己為核心,什么事情都自己干,但是我們希望能參考熱帶雨林的生態體系,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形成協同合作的規則和流程,我國產業創新才能更高效、更市場化、更靈活地運行。
朝著“大號終端”的智能化方向演進
如果說之前的上海車展上大家還對新能源汽車褒貶不一,現在新能源汽車已經占據絕對主流。本屆車展發出明確信號,智能網聯汽車正朝著“大號終端”的方向迭代。
汽車智能化競速賽已經開啟,行業可能迎來關鍵窗口期。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智能駕駛事業群組總裁李震宇預測,到2026年,沒有智能駕駛能力的汽車將難以進入用戶的購車清單。
面向廣大車企,百度Apollo發布《百度智能駕駛開放白皮書》,宣布開放體驗定義、自主體驗進化、全周期OTA服務等,在保障用戶體驗的目標下,改變行業以往“一錘子買賣”的形式,以更開放的態度助力車企取得智能駕駛的優勢地位和商業價值實現。
4月18日,參觀者在華為展臺體驗基于鴻蒙系統的車載智能終端。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科技企業則嘗試講好汽車智能化的故事。這次車展上,有悄然回到公眾視野的滴滴,秀出自動駕駛“全家桶”,包括未來服務概念車、自動駕駛網約車主力運營車型、自動駕駛卡車等;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則努力為問界新車型鼓與呼,展示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等解決方案。
早在2018年,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就發表觀點,認為新能源汽車的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比亞迪和汽車芯片頭部企業地平線在2023上海車展上宣布最新的合作進展,基于地平線征程5芯片,比亞迪自研的BEV融合感知方案將于年內量產。
地平線創始人兼CEO余凱認為,未來10年智能駕駛應當回歸商業本質和用戶價值。地平線從創立以來,堅持從高級輔助駕駛做起,出貨量突破300萬片,助力車企為廣大用戶提升智駕體驗。
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表示,電動化+智能化不是簡單地把發動機變為電池、變速箱變為驅動機,而是重構汽車的概念。最近的汽車市場,自主品牌的份額快速提升,合資品牌的份額在下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汽車市場電動化的發展和智能網聯化的進步。智能化具有本國消費屬性的明顯特點,需要了解消費者的文化、語言等,支撐智能化的進一步開發。
40年前的4月11日,中國制造的第一輛桑塔納在上海工廠下線,這款“神車”暢銷多年,成為無數國人心中對汽車產品最初的認知。2022年,中國汽車行業產量超過2700萬輛、年銷量接近2700萬輛,還有更多的品牌正在走向海外市場。白駒過隙,上海車展見證了汽車產業的滾滾浪潮,從1985年第一屆車展面積為1.5萬平方米,到2023年第二十屆上海車展面積超過36萬平方米,展出整車更是超過了1500輛……
“擁抱汽車行業新時代”的巨幅標識懸掛在2023上海車展的出入口,匆匆而過的人們不一定能注意到,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正站在潮頭感受全球汽車產業的浪潮,其中不乏勇敢逐浪者的身影。